教研工作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教研工作
2025/3/11
余昌婷、杨 漪
为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贵州省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教研工作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文件精神,提升我院教研人员综合素质,发扬我院传承创新的优良传统,促进青年教研人员快速成长,助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专家型教研队伍。通过资深教研员同新晋岗位教研员之间的结对帮扶,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以老带新、以老促新,互学共助、互学共进,2025年3月10日上午,贵州省教育科学院举行2025年“薪火相传 青蓝同辉”传帮带结对仪式。院党委书记段丽英、院长左泉、班子成员及全体工作人员参与仪式,仪式由副院长黄玲主持。
明意义,宣读名单
在仪式上,左泉从教研工作全局出发,为传帮带工作明晰思路、规划路径,他指出,一是充分认识两个需要:建强配优省教科院教研队伍的需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二是明确五个帮扶内容:学科专业、课堂教学、课程领导、科研、教育评价五大能力提升。三是强化效果导向:要以一年为期评价效果和价值,针对问题改进,提高效益,以实践、问题、效果为导向提升传帮带效能。四是筑牢三种意识:立足教育全局的大局意识,增进团队和谐的团结意识,促进协作共赢的合作意识。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2025年“薪火相传 青蓝同辉”传帮带结对仪式
各位同仁、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春潮涌动催人进,薪火相传正当时。在这万物生长的三月,我们齐聚一堂,共启2025年“薪火相传 青蓝同辉”传帮带结对仪式。在此,我谨代表省教育科学院,向各位指导教师致以崇高敬意,向立志奋进的青年教师给予肯定!今天的仪式,既是对教育初心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教育科学院、贵州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庄严承诺。
贵州教育人素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基因。从脱贫攻坚中的教育扶贫,到新课改浪潮下的创新实践,我们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事,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力行,这份精神,需要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当前,教育强国建设进入攻坚期,基础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贵州作为西部教育重镇,既要破解“公平与质量”的永恒命题,更要答好“守正与创新”的时代考题。
传帮带青年工程是教育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更是我院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这一工程以“老带新、熟带生”为纽带,通过经验传承、实践指导与情感联结,构建起我院教科研人员成长共同体。对青年教师而言,传帮带是缩短成长周期的“加速器”。面对教科研工作实践中的困惑与挑战,指导师的个性化指导能有效避免“经验不足”的不知所措,“孤军奋战”,帮助其快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将理论转化为实战能力。对指导教师而言,这一过程也是反哺与升华的契机。在倾囊相授中重温教育初心,在思维碰撞中更新理念,实现“教学相长”的双向奔赴。
老师们、同志们,教育是“慢的艺术”,却需要“快的担当”。借屈子诗句与诸君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传帮带中携手并肩,以教育人的赤诚与智慧,为贵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
颁聘书,强责任
院领导向指导教师颁发聘书,聘书传递着信任与责任。随后,指导教师将带教协议郑重交付新晋教研员,并耐心嘱咐:“教研之路,道阻且长,希望你们夯实专业基础,多思多研,遇到难题随时交流,咱们携手共进。”最后,新晋教研员满怀敬意,双手捧着热茶,向师父敬茶行拜师礼,以表内心深处的感激。整个过程庄重而温馨,寓意着教育传承,激励师徒携手共谱教育新篇。
青蓝发言,启新程
指导教师代表赖胜蓉发言,她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历程,感慨在前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下收获颇丰。她郑重承诺,定会认真履行协议内容,毫无保留地分享自身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工作中与年轻人并肩作战,共同攻克难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新晋教研员代表黄诗琦发言,她提到此次传帮带活动对新晋教研员而言意义非凡,是传承教育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更是自身成长的关键机遇。新晋教研员们将虚心向指导教师学习,并把所学运用到教育科研实践中。她坚信,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新晋教研员定能快速成长,为贵州教科研事业注入蓬勃新力量。
提要求,齐发展
在本次“薪火相传 青蓝同辉”传帮带结对仪式中,段丽英围绕传承与发展,对指导教师和新晋教研员提出明确方向,对省教科院工作提出要求。一要担当引领重任。指导教师要凭借专业和经验,全方位引领青年教师教研,当好引路人;以宽广胸怀助力其成长,甘做攀登阶梯;以严谨态度为其树立榜样,映照教育初心。二要追求卓越成长。青年教师需涵养“三重境界”,凭借“学而不厌”的钻研深耕专业,秉持“知行合一”投身实践锤炼本领,展现“敢为人先”的锐气开拓创新。三要夯实工程保障。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要为“青蓝工程”筑牢根基,完善评价激励,定期评估表彰;加大资源支持,提供教科研资源与培训;强化管理监督,确保活动有序,推动贵州教科研事业蓬勃发展,携手提升贵州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携手共进,为提升贵州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贡献力量,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2025年“薪火相传 青蓝同辉”传帮带结对仪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此言道破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今天的结对仪式,是一场“经验”与“活力”的双向奔赴,更是一次“现在”与“未来”的深度对话。
于指导教师而言,要当好“三种角色”:一是做好“引路人”,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丰富的经验对徒弟进行专业认识态度的指导,深入理解教研员工作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树立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学科教研活动的指导,指导徒弟每个季度至少开展1次教研活动,全年不低于4次,从活动设计、过程优化、活动总结等对徒弟开展的教研活动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徒弟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徒弟可以全流程参与师父主导的教研活动,完成师父交办的各项任务,在实践中砥砺成长;学科微专题讲座指导,围绕课程改革、教法改进、管理优化、教研科研等方面内容,师父每年至少指导徒弟开展1个学科微专题讲座,并指导完成相应学科专题讲座内容。徒弟每年至少完成1次学科微专题讲座,并在教研活动中作交流;评价命题工作指导,师父每年至少指导徒弟开展1次命题专项工作,为徒弟参与命题工作创造条件,指导徒弟熟悉命题工作流程,提高命题能力。徒弟每年至少牵头组织完成1套高质量的本学科试卷命制工作。师父可结合学科特点和岗位特点,在参与具有学科特点的活动中,尤其是在校本课程实施、教学设计、学科实验、教学评价、学科特色作业等方面给予指导,助力徒弟提升研究能力。二是做好“阶梯”,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托举后辈攀登专业高峰;三是做好“镜子”,以严谨治学的态度映照教育者的初心本色。
于青年教师而言,需涵养“三重境界”:一是“学而不厌”,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深耕专业研究;二是“知行合一”,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实践、多实践、深实践淬炼过硬的本领;三是“敢为人先”,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锐气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老干扶新竹,共织翠云裘”的共生共荣,让贵州教科研事业既有“高原”,更现“高峰”。
省教科院也会强化“青蓝工程”的保障力度,强化评价激励,每年为1个周期,对师徒结对帮扶情况进行评估,表彰优秀师徒组合;强化资源支持,为师徒结对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包括教科研资源、培训机会等;强化管理监督,加强对师徒结对活动的日常管理和督促,确保师徒结对活动有序有效开展。
我们省教科院的“薪火相传 青蓝同辉”传帮带结对工程,要立足“三个维度”:一是战略高度,紧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蓝图,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需求;二是实践深度,扎根贵州大地特色,针对贵州课程改革的“先天不足”,把传承与成长写在黔中大地,求真、务实,共助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情感温度,传承“师道尊严”的文化基因,构建“亦师亦友”的新型成长共同体。
希望全体结对教师以本次结对为契机,在传承中突破,在突破中创新,愿我们以贵州教育人的赤诚与担当,在高原上筑高峰,于传承中育新机,共同书写贵州省教育科学院的新篇章!
此次“薪火相传 青蓝同辉”传帮带结对仪式,不仅是新老教研力量的交接,更是贵州教育科研事业迈向新征程的起点。它承载着前辈的期望,点燃了后辈的热情,为省教科院打造高素质教研队伍筑牢根基。未来,贵州省教育科学院将以传帮带为有力抓手,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让智慧在传承中升华,让力量在团结中凝聚,奋力书写贵州教育科研事业的崭新篇章。
Copyright ©2023-2031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20900号-1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7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