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工作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教研工作
2024/12/6
包本琪、袁克丽、侯冬雪
“求同”依标执教 “存异”顺学而教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以及2024年度全国基础教育重点工作部署会精神,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强化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根据《贵州省教育科学院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全省中小学“同课异构”活动的通知》安排,贵州省小学语文“同课异构”省级活动于12月2日至3日在黔西南州兴义市延安路小学举行。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袁克丽、包本琪,江苏省南通市小学语文教研员王爱华、启东实验学校汪东玮等省内外专家,及黔西南州兴义市教育局姚娟副局长、黔西南州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人白桦莅临开幕式。全省九个市(州)及县(市、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等共计300余人参与专题讲座、课例展示、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线下观摩交流活动。
团队赋能课堂 循证推动教研
在贵州省教育科学院的统筹规划下,自2024年9月起,2024年全省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活动历时4个月,历经学校、区县、市(州)、省四级教研部门系列推进。整个活动时间跨度之长、各级教育部门重视度之高、小语教师参与面之广、形成的教学研讨规模与效应,对“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时代背景下贵州省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各市(州)通过层层选拔推荐的10位教师,围绕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阅读《西门豹治邺》、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展开“同课异构”教学示范研讨。10节观摩课,是9个市(州)小语教研团队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经验的总结与成果的展示,更是2024年贵州省小学语文“研学课标,用好教材”系列教研活动成效的检验。
10位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均力图呈现依据课标明确教学目标的目标意识,紧扣教材推进教学过程的教材意识,关注学情设计学习支架的学生意识。课堂教学样态的变化是对2022年新课标颁布以来,省小语及各市(州)小语团队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评一致化’”研究主题进行思考与实践的有力回应。与此同时,10节观摩课的教学效果也反映出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教学策略的科学性,将是2025年贵州小语教研需要突破的难点。
苏黔联合提质 专家引领促思
本次活动延续“苏黔区域联合教研”的教研思路,特邀江苏省小语专家王爱华、汪东玮老师与会指导交流。
汪东玮执教示范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从“体现课程的学段目标”“落实教材的单元目标”“反映单篇课文的文本个性”三个角度出发,以三个课后习题为抓手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从“初读,读通读顺”“思读,读懂意思”“悟读,读出形象”“再读,讲好故事”“背诵,理解内化”五个环节实施教学。
王爱华作题为《指向核心素养的三味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专题讲座,立足课标与教材结合课例,阐释了小学语文课堂向往自然、精爽、智慧、富有素朴的美感,奉行“为儿童上课”的理念,展示了“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为一体的“三味课堂”研究成果。
专业的学术引领与教学实践,从理论层面加深贵州小语教师对课标与教材的准确理解与全面把握,从实践层面促发了大家对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由此,贵州小语达成了立足课堂、关注学生成长、站稳学科立场、回归教学本真的教学共识,明确了2025年教研行动方向。
夯实研修效能 示范蓄力成长
教研活动中为教师提供看得见、拿得走、用得上的日常教学研究路径、策略、工具,是教研提质的重要抓手。本次观摩活动中,调整说课、评课等研讨方式为课前教材解读,课后观课反思,切实发挥教研对学校开展集体备课内容及形式等的示范引领作用。
贵州小语学科研修团队王飞鉴等4位骨干教师在课前教材解读中,在课标教材整体视域下、从单元到单篇,分析课标要求、教材编者意图、文本言语特点,旨在还原“集体备课”的现场,示范备课的内容、形式、效果,通过课前“想清楚”,为高质课堂奠定基础。文元芳、何敦玉、居雅静等8位骨干教师在课后观课反思中,梳理观课过程发现的教学逻辑不清等问题,探究问题背后备课着力于教而忽视学等成因,提出识写字词“顺势而为”、阅读理解“几个来回”、学习进阶“顺理成章”等教学建议,通过课后反思“由虚到实”,为优化课堂提供动力。
由此,与会教师看到优秀课例背后是扎实的课前分析、有效的课后反思,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对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意义。
“同”明标准,“异”促成长,“研”有所得。贵州小语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省教科院统筹领导下开启2025年的教研新篇章!
Copyright ©2023-2031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20900号-1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7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