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院内新闻
2025/10/21
杨继东、顾丽红
传承文化基因 增强文化认同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在贵州省教育科学院的引领下,全省美育浸润行动正稳步推进、向纵深发展。各地州(市)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孕育出特色鲜明的实践路径。其中,毕节市积极构建“省—市—县(区)—校”四级教研体系,为美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凸显成效。
省级引领:绘就美育发展“路线图”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以政策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为全省美育工作锚定方向、树立标杆,引领各地将美育全面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常态化举办“德美黔行 五育融合”等课程实践专项活动,明确提出以“浸润”为核心抓手、以“融合”为关键方法的实施路径,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市级规划:擘画区域推进“施工图”
在省教科院的精准指导下,毕节市主动扛起统筹职责,负责区域美育工作的整体规划与资源整合,将本土特色艺术形式纳入重点培育项目,创新确立“一县(区)一特色、试点先行、辐射全市”的推进思路,为美育浸润行动筑牢市级统筹保障体系。
县级落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在市级统筹框架下,各县(区)聚焦落地见效,系统构建地方特色美育课程体系,精准选定重点培育项目,通过开展系列化师资培训、常态化跨校教研等举措,搭建起专业支撑网络,确保美育政策在基层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校级实践:绽放美育浸润“创新花”
在省、市、县(区)三级专业力量的协同赋能下,毕节市各县(区)试点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实践,涌现出一批极具特色的美育成果。
金沙县以“陶艺”为载体打造生动课堂,不仅建成功能完备的陶艺工坊,自主研发练泥机模具组,更创新性开发《青花瓷的烧制》等跨学科课程。学生在“捏—塑—烧—造”的完整实践中,既理解化学变化的科学原理,又感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提升审美创造能力,真正实现“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
黔西县深耕本土文化,开设“农民画”特色课程,以课外兴趣小组和拓展课为主要形式,涵盖理论认知与技艺实践两大模块。通过主题单元教学模式创新,引导学生“像艺术家一样”投入创作,逐步完成专属作品。在真实的艺术创作情境中,学生实现了“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进阶,成为培育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尤为可贵的是“农民画进校园”让学生在笔墨间触摸传统文化脉络,有效增强了文化传承意识与身份认同。



赫章县以“阿西里西”民族文化为核心,成立文创社团打造特色品牌。一方面提取韭菜花、月琴、黑山羊等本土文化元素,以“融”文化为设计理念,兼顾美、音、体学科特点,设计出“美容容、乐融融、康荣荣”系列校园吉祥物,并开发吉祥物玩偶、主题小夜灯等文创产品;另一方面组织学生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编撰校本教材《黔西北图案》,将传统图案、色彩与故事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创作出兼具实用性与文化性的日常单品。这些充满巧思的实践,不仅锤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更让师生在文化转化与传播中,深化了对家乡与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古老地域文化在校园中焕发生机。
从陶艺传承到农民画创作,从民族文创到跨学科融合,毕节市以四级教研体系为支撑,让艺术成为连接学生成长与文化根脉的纽带,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美育中绽放新彩。未来,贵州省教育科学院将持续总结推广地区的典型经验,推动全省美育教研机制不断完善、实施路径持续创新、浸润质量稳步提升,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教育力量。
Copyright ©2023-2031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4020900号-1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705号